您好,欢迎来到oil-su!

手机端APP

芳香中药药理学 第二节 芳香中药的药理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3-11-22 15:29:14
阅读:0

近年来,围绕芳香中药解表、化湿、解郁和开窍等功效所对应的主治证和临床应用,已对大多数芳香中药的药理作用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总结发现芳香中药具有广泛的共性特点:即大多数芳香中药均有抗炎和一定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而根据各自功效的不同,芳香中药还有其个性特点,如芳香解表药有较强发汗、解热、镇痛作用;芳香化湿药侧重调节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和消化液分泌;芳香温里药除能调节胃肠平滑肌外还可抗休克;芳香解郁药可调节胃肠平滑肌、血管平滑肌、支气管平滑肌、降脂、抗抑郁等;芳香活血药能改善血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芳香开窍药有镇痛、镇静、抗惊厥、脑保护作用。以下将就有关药理作用和研究方法分别介绍。

一、芳香解表药药理研究方法

(一)与发散表邪有关的药理作用及研究方法

表邪指在表的邪气。外感六淫之邪,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其停留于浅表部位时称表邪。常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根据其概念,可以判断表邪多指由外入侵的病邪,且侵犯口鼻、皮毛并停留于体表的邪气,该描述与病原微生物入侵所致的外感病的病因类同,故现代药理研究常从对病原微生物的直接或间接杀灭或抑制作用的角度阐释解表药发散表邪的功效。

研究认为大多数解表药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抗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中药体外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不及抗生素,但对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旧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据此,有学者推测解表药还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间接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相关研究方法如下。

1.抗菌活性研究方法 选择合理的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对芳香中药的抗菌活性进行科学、高效评价非常重要。中药抑菌的敏感性实验方法主要有体外抑菌实验方法、体内抑菌实验方法和体内外联合抑菌实验方法,其中常见的体外抑菌方法有液体培养基法、固体培养基法和高通量筛选法;体内抑菌实验方法有临床治疗模拟法和增强机体机能法。因中药挥发油的水溶性较小,经灭菌、增溶、助溶、稀释等处理后的溶解性、pH、渗透压等可能通过非特异性理化因素影响细菌的生长,从而干扰实验结果,故中药挥发油的抑菌活性评价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体外抑菌实验,并结合体内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固体培养基法中的纸片法是常用且经典的抑菌实验方法,该法的优点是药物的装载量小,可以在同一平皿上观察一种细菌对多种中药成分或者多个不同浓度药液的敏感性或耐药性,但在研究含较多挥发油的芳香中药如丁香、厚朴、苍术等药物的抗菌活性时,载药纸片在干燥过程中可能会使有效成分挥发,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免疫调节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解表药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有广泛的影响。解表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意义除免疫系统本身之外,尚可通过多种途径调控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免疫功能的研究方法主要有:T淋巴细胞增殖、表面标志、亚群及功能的测定;B淋巴细胞增殖、表面标志及分泌抗体功能的测定;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吞噬活性的检测;NK细胞表面标志和杀伤功能的检测;免疫器官重量测定;整体免疫功能检测等。

(二)与解除表证有关的药理作用及研究方法

表证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痛、骨节酸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喷嚏、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苔薄、脉浮等。其症状表现与发热、炎症、疼痛、咳嗽等病理生理过程有关。故从对症治疗的角度,常从发汗、解热、抗炎、镇痛、镇静等方面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方法如下。

1.发汗作用的研究方法 发汗实验主要有三种方法,即汗液着色法、汗液定量测定法和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此外,目前应用皮肤电生理技术也可以反映汗腺分泌状况。

2.解热作用的研究方法 通过在正常的动物(大鼠、家兔)皮下或静脉注入一定量的致热原(如伤寒、副伤寒菌苗、细菌培养液、内毒素、内生性致热原、啤酒酵母混悬液、松节油和二硝基苯酚等),造成动物发热模型,然后给予受试药物,以发热动物体温的变化值反映受试药物有无解热作用、解热强度如何。大鼠发热模型主要用于药物解热作用的初筛,家兔发热反应模型典型而稳定,主要用于药物解热作用强度和机制的研究。

3.抗炎作用的研究方法 常以非特异炎症的动物模型来研究芳香解表药的抗炎作用。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具有三个明显的时相:急性瞬时相,以局部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亚急性相,以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浸润为特征;慢性增殖相,以组织退化和纤维化为特征。常用的致炎因子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酵母、角叉菜胶、高岭土、棉球等)以及其他化学物(如松节油、二甲苯、甲醛等)。其中角叉菜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致炎因子。常用的实验方法有: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测定:分为皮内染料渗出法和腹腔染料渗出法。提取皮片中的染料和腹腔洗出液中染料,用比色法或荧光法定量测定,染料的漏出量可反映渗出毛细血管的血浆蛋白量;②炎性肿胀的测定:分为耳郭水肿与足肿胀模型。巴豆油合剂或二甲苯于一侧耳郭正、反两面均匀涂抹一定时间后处死动物,以两侧耳片重量之差为肿胀度,或用致炎剂注射至大鼠后足,测定足容积或踝关节周长;③肉芽肿形成的测定:用脱脂棉、海绵、纸片等埋入大鼠腹股沟或腋下皮下引起异体肉芽肿,数日后将棉球移出后通过称重确定新生组织的量。

4.镇痛作用的研究方法常用于解表药镇痛作用研究的方法为:扭体法、热板法、辐射热甩尾法、电刺激法与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法等。①热板法:小鼠爪跖对热刺激敏感而表现舔后足,测定每鼠的痛阈(即痛反应潜伏期,指小鼠接触热板至舔后足的时间);②扭体法:小鼠腹腔注射醋酸或酒石酸锑钾致痛,动物表现出特征性的躯体伸缩行为称之为扭体反应,观察10~20min内扭体次数,或出现扭体反应的动物数;③辐射热刺激甩尾法:小鼠置鼠筒内,尾自然下垂于简外,光辐射鼠尾中、下 1/3交界处,以鼠尾急速摆动的时间为甩尾潜伏期测痛阈;④电刺激法:动物放置同甩尾法,用药理多用仪作方波脉冲电流刺激,连测三次(间隔时间5min)皆有嘶叫反应者为合格鼠,给药后,每隔20~30min,用等强度重复刺激小鼠,凡连续刺激二次不叫者,表示药物有镇痛作用,计算镇痛率。

二、芳香化湿药药理研究方法

中医认为,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淫之一,内湿多因脾不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滞留体内所致。湿为阴邪,其性质重浊黏腻,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表现为胸脘痞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而不爽,小便不利等症状。另外,湿邪黏滞的性质也表现在病程上,很多疾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大多兼有湿邪。芳香化湿药,性味辛、苦,归脾、肺经,能行气化湿,健脾助运,可用于上述湿阻中焦证,以及感受外湿引起的暑湿或湿温。

芳香化湿药主治的消化系统疾病以胃肠道平滑肌功能障碍为基础,并常伴有胃肠道内分泌功能、脑肠肽含量等异常和炎症反应。针对芳香化湿药的临床应用,常用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包括:

(一)调节离体胃肠平滑肌运动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药物对动物离体胃、肠平滑肌活动的影响,为了初步了解其作用机制,可观察药物对乙酰胆碱、阿托品(M阻断)、六烃季胺(N阻断)、普萘洛尔(β阻断)、酚妥拉明(α阻断)等胃肠作用的影响。

(二)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研究方法

可通过检测小鼠胃内容物中甲基橙光密度来考察药物对小鼠胃排空的影响,或采用胃肠内标记物蓝色葡聚糖-2000在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观察药物对胃排空及肠推进的影响。常用的胃肠动力障碍模型有左旋精氨酸、硫酸阿托品诱导的鼠胃肠动力障碍模型,通过药物对炭末排出时间、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等的影响,可明确药物对胃肠动力的影响。

(三)抗腹泻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芳香化湿药对甲硫酸新斯的明导致小鼠小肠痉挛的拮抗作用或对番泻叶与蓖麻油引起腹泻小鼠的腹泻潜伏期、腹泻率、腹泻级数及腹泻指数的影响。

(四)对消化液分泌作用的研究方法

唾液、胃液、肠液、胰液、胆汁均是重要的消化液,可采用消化道插管的方式收集各部位的消化液,分析芳香化湿药对其分泌量、成分或消化酶的影响。

三、芳香解郁药药理研究方法

芳香解郁药性味多辛、苦、温,主入脾、胃、肝、胆、肺经,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等功效。气血津液的流通,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主疏泄与调畅气机密切相关。若肝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肝气郁结”,表现为情志抑郁,多疑善虑,胸闷,喜叹息,胸胁、两乳、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脘腹痞满等症。其主治范围包括气郁所致的各种情绪障碍、神经官能症和机体的闷、胀、痛等症状。芳香解郁药药理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一)对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方法

芳香解郁药对情绪障碍的调节作用可采用动物行为学实验验证。常用的为焦虑和抑郁样动物模型。焦虑动物模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基于动物非条件化的模型,根据其行为特点又可分为探究行为模型和社会行为模型。探究行为模型主要包括比较经典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社会行为模型包括天敌暴露、社会隔离、母爱剥夺等。另一类焦虑模型是基于条件反射的模型,主要包括饮水冲突模型、条件性电击等。抑郁行为是由不可控制的负性事件所产生的。目前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主要分为三类:行为绝望、习得性无助和慢性温和的不可预知性应激。

(二)对中枢神经系统情绪相关生物标记物作用的研究方法

现代研究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与情绪障碍关系密切,故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法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测定给予芳香解郁药干预后,情绪障碍模型动物脑脊液或相关脑区中单胺类、肽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激素水平和神经营养因子等的水平。

四、芳香开窍药药理研究方法

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若心窍被阻、清窍被蒙,则神明内闭,神识昏迷。神志昏迷有虚实之别,虚为脱证,实为闭证。闭证又分为寒闭和热闭,治疗宜采用“温开”和“凉开”之法。心窍开通则神明有主,神志清醒,思维敏捷。本类药物味辛,气香,善于走窜,入心经,能通关开窍、醒神回苏,有的还兼有活血、行气、止痛、辟秽、解毒等功效;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浊蒙蔽清窍之神昏谵语,以及惊风、癫痫、中风等卒然昏厥、痉挛抽搐等。针对芳香开窍药的临床应用及主治病症的发生发展过程,常用的药理学研究方法包括:

(一)对脑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药物对脑血管疾病模型动物神经功能缺损、出血/缺血范围、脑血流量及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了明确其作用机制,可观察药物对脑能量代谢、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钙离子超载、炎症、神经细胞凋亡等复杂病理过程的影响。

(二)镇静抗惊厥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行为学及脑电活动的影响,为了研究其作用机制,可检测药物对相关神经递质及受体(多巴胺、5-羟色胺、y-氨基丁酸等)的作用,电镜观察大脑皮质、海马、杏仁核等多处组织结构的变化。

(三)对痴呆作用的研究方法

痴呆主要临床症状是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故可通过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来观察开窍药对痴呆的防治作用。为了研究其作用机制,可观察相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密度的变化。此外,抗炎、抗氧化、神经细胞营养、拮抗钙离子、增强代谢、抑制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等也是开窍药抗痴呆作用机制的常见研究内容。

(四)抗血栓作用的研究方法

观察药物对血栓长度、重量、血栓形成时间、血流量及病理性损害的影响,机制研究重点观察药物对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功能、凝血因子及抗凝物质、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等的作用。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