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材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是中医用药特点之一。芳香中药作为中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炮制原则、目的、方法、辅料等一般应遵循中药炮制的规律,但由于芳香中药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因而有其特殊性。
一、炮制目的
芳香中药炮制目的涉及多方面,主要有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引药入经、保证质量、便于调剂制剂、利于贮藏等。另外一些特殊气味的药材(如乳香、没药等),其挥发油对胃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需经过麸炒、酒制、醋制等处理后,可以达到矫臭矫味降低副反应的效果。
二、炮制对芳香中药挥发油的影响
芳香中药主成分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复杂,一般具有气味芳香、常温下易挥发、水中溶解度极小、密度比水轻,在加热、阳光照射、接触空气等条件下易发生氧化变质等理化特性。
药材中的挥发油多数以游离状态存在,少数以结合状态存在。含游离状态挥发油的药材(如薄荷、木香等)在自然条件下易挥发损失。含结合状态挥发油的药材(如厚朴等)则需经堆积发酵后香气才会逸出。
(一)防止挥发油损失
芳香中药含有的挥发油是主要有效成分,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芳香中药的香气加热易挥发损失的特性,指出芳香药材炮制过程中要尽量少加热或不加热。如《雷公炮炙论》中就对茵陈等注明“勿令犯火”;《本草纲目》在木香条下:“凡人理气药,不见火。”所以芳香中药的炮制加工过程中要减少挥发油的损失。
(二)减少或除去挥发油
有些芳香中药材含有挥发油较多且有刺激性,即中医所指的“燥性”。如苍术通过炮制降低挥发油含量,达到去油、缓和燥性的目的;蜜炙麻黄,通过蜜炙加热处理后,麻黄中具发汗作用的挥发油可减少1/2以上,而具有平喘作用的麻黄碱含量则基本未受影响,可使炙麻黄更适用于喘咳的治疗。
(三)改变挥发油的成分
某些芳香中药材在炮制后产生了新的挥发油成分,从而改变药效。如荆芥炒炭后,从其所含挥发油中可检出9种生荆芥所没有的成分,并且具有止血作用。
三、芳香中药炮制方法
(一)修治及水制
根据芳香中药材所含挥发油的理化特性,一般如荆芥、薄荷、香薷等质地柔软全草类芳香中药材加工应采取淋法、抢水洗,及时切制、低温干燥,低温粉碎方法。质地坚硬的药材,为了便于切制,可将其茎和根部洗净,采用润法,将药材用清水浇淋2~4次,至茎和根部软化为度,切忌长时间浸泡、闷润或带水堆放。在干燥过程中,避免久晒、曝晒,宜置通风阴凉处阴干或不超过50℃进行低温干燥。
(二)火制及水火共制
因治疗需要改变药性、降低毒性、增加药效等,采用用炒、炙、煅、煨等火制及蒸、煮、炖、淬等水火共制方法缓和药性、制其偏者,引药归经,从而选择性发挥治疗作用。“实验证明:炒炭药物可减少挥发油约80%,炒焦减少约40%,煨或土炒减少约20%。”如生姜和干姜中的挥发油与姜辣素等成分的含量测定显示,生姜挥发油含量比干姜高8倍。生姜味辛,性温,散寒解表,止呕化饮;炮制后,干姜温中回阴,温肺化饮;炮姜温中散寒、温经止血。姜炭其辛味消失.长于止血温经,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
(三)其他制法
芳香中药材常用的其他炮制方法主要有发酵法、发汗法、煨法、提净法、制霜法等。发酵系借助于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使药物通过发酵与发芽过程,改变其原有性能,增强或产生新的功效。六神曲采用发酵法,用鲜青蒿、鲜辣蓼、鲜苍耳作为原料,成品六神曲产生特殊的香气,有健脾开胃,并有发散作用,用于治感冒食滞。煨法是除去药物中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成分的一种方法。肉豆蔻辛温气香,长于暖胃消食,下气止呕,煨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免于滑肠,刺激性减小,增强了固肠止泻的功能。用于心腹胀痛,虚弱冷痢,呕吐,宿食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