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oil-su!

手机端APP

芳香治法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3-11-13 14:07:52
阅读:0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法则。清代医家程钟龄根据历代医家对治法的归类总结出“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临证时,八法能根据临床示人以方向,但很难深人具体。以八法为代表的方剂来看,无香不成方,八法中几乎均用到芳香中药,故以芳香赅八法,提出芳香治法,将治法与用药相结合,便于临床掌握。

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梳理芳香治法有效病证的治疗规律、疗效机理,提出芳香辟秽、芳香解郁、芳香理脾、芳香开窍四大治法理论。

一、芳香解郁论

肝与郁症关系密切。肝五行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条达,原为树木条达舒展,顺畅不屈之意,言肝喜条达,指肝性属木,喜舒展顺畅而行疏泄之功。

肝的五行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或反映了肝的功能、病机以及治疗上的一些特点。肝属木,为气化发生之始,凡脏腑经络之气化,必藉肝胆之气的鼓舞方能生生不息。又肝居中焦,主疏泄,喜条达,善调全身气机之升降出人。如果肝之清阳不升,疏泄无权,则必气机逆乱而诸病由生。治法应谨守肝五行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升肝中之郁而调畅诸气,使肝木之气冲和条达。

(一)芳香理气解郁

芳香中药,辛散升浮,顺应肝木调达升发之性,能助肝气之升发与疏泄。朱丹溪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认为气血怫郁是致郁的关键,郁病以气郁为先,因此治疗以顺气为要。故法当宣畅气机,以开郁结,用药还需防滞气机之品。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按中“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面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庶几或有幸成。”

(二)芳香活血解郁

芳香中药可以宜畅气机、推动血行,从而起到通利血脉的作用。一般而言,气郁之病初在气,继则病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瘀血阻络。其病机多是因为肝失疏泄,气机郁结,血行不畅,气滞则血瘀。所谓肝郁而成瘀,《灵枢·百病始生):“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则成矣。”《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以致和平。”

(三)芳香散寒解郁

芳香中药,多辛香温燥,可振奋全身阳气,温散寒凝,下元得温,寒凝得散,气机通畅,虚寒之郁得解。肝肾不足,寒从内生,寒邪凝滞肝脉,肝脉拘急收引,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肢体懈息、不耐疲劳、抑郁胆怯、四肢不温等证。如《济生方·五脏门》中;“夫肝者……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胀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

(四)芳香泻火解郁

芳香中药有发散之性,最能疏解郁结,使郁火得散。肝气郁结,郁面化火,或情志过急,肝气暴张,化火冲逆,形成肝火上炎证,“为吞酸胁痛,为狂,为痿、为厥、为痞、为呃噎、为失血”(林佩琴《类证治裁·肝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提示郁火治宜发散,若径投寒凉,势必冰遏难解。

二、芳香辟秽论

芳香辟秽指利用芳香中药“芳香之气”“辛散走窜”之力驱除空气中或人体的有害病邪具体包括芳香扶正辟秽和芳香驱邪辟秽两方面。

(一)芳香扶正辟秽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生主要是邪正斗争的结果,人之所以会得病,是因为身体的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邪气乘虚而入发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言:“香者,气之正,正气盛则除邪辟秽也。”。

基于香气使人愉悦、腥臊恶臭导致疾病使人精神萎靡不振的基本认识,人们得出“香”在阴阳属性上属于阳的结论,故日常佩戴蕙、兰(佩兰)等香味植物辅助自身正气,防治疾病;借助火之阳,焚烧香物,还可抵抗时疫。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三《瘟疫》论述避疫法时,附有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小儿带之,能解诸邪,最验”。

(二)芳香驱邪辟秽

分为芳香驱表邪辟秽和芳香驱里邪辟秽两方面。

1.芳香驱表邪辟秽 表邪通常指侵犯人体肌表的六淫之邪。芳香中药多为辛味,“辛入而汗俱出”,芳香中药通过发汗的方式可祛除肌表六淫之邪,以显其发散表邪作用。如荆芥、防风、白芷、香薷等芳香中药,均能祛风散寒解表。薄荷、牛蒡子等均能疏散在表之风热。

2.芳香驱里邪辟秽 芳香中药性多温热、善入脾经,故其驱散里邪主要为驱散里寒,如干姜、花椒、胡椒、小茴香等能通过温里驱散在里之寒邪,并以其性之温热来温煦中焦之阳气。如此,既能增强机体抗御外寒和消除阴寒的能力,又促使入里之寒邪得以消散,使中焦得安。

芳香中药驱里邪还体现在其芳香走窜,能行气行血,化瘀败毒。六淫邪毒与气血相结,发于肌表为恶疮肿毒,发于脏腑则为癥瘕积聚。芳香中药能行、能散促进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起到消散肿结的作用。如缪希雍说:“丁香能疗风毒诸肿者,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

三、芳香理脾论

早在《素问·奇病论》就提出对湿热脾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脾瘅治以芳香。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言:“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芳香中药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胃均处于中焦且属中土,为气机升降枢纽。脾升胃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喜燥恶湿,湿为阴邪,湿气太过则易致使脾困不运,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中明确指出了脾与湿的密切相关。

(一)芳香化湿健脾

脾为太阴湿土,喜燥恶湿,外感寒湿,侵袭肠胃,困遏脾气,脾失健运。治脾先祛湿,湿去脾自安。芳香健脾化湿,祛湿除邪。芳香之气善理湿浊痰涎,助行脾气;芳香宣散、分利水道,使湿邪去之有路。湿为阴邪,非温不解,芳香中药辛温而燥,辛可宣、温可散、燥可湿,脾气健运,发散湿邪从皮毛而去。寒湿困脾证,予芳香之品佐以温里散寒药;湿热合邪证,予芳香之品配以清热燥湿药;脾胃虚弱证,水湿内停,予芳香之品伍以益气健脾药;外感湿秽证,予芳香逐秽辟邪。

(二)芳香行气宽中

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芳香之品善行脾胃,可除郁滞、散结聚,如《本草纲目》曰:“中气不运,皆属于脾,故中焦气滞宜芳香,以脾胃喜芳香也。”具有芳香性质的药物,通常性善走窜,其味辛,长于流转气机,当其作用于人体中焦,行脾胃气滞,转人体上、中、下三焦之枢机,动其嵇迟,舒展全身之脾气,除中焦脾胃之滞。如李东垣曰“芳香之气助脾胃”,芳香入脾而悦脾,可宽中行气,畅中焦气滞、消脾胃食滞,恢复脾胃受纳运化之功效,如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方药配伍中均不乏芳香之品,旨在消除甘缓药物壅滞脾胃的弊端,使得方中药物补而不滞。

(三)芳香醒脾开胃

《杂病广要》曰:“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且不化。”脾胃被困,非香弗醒。脾脏喜香,芳香应其所好,其气香以沁脾,除脾困,化湿浊,复脾气,使脾得醒、胃得悦,二者相合,运纳如常。《神农本草经疏》“脾虚十二证”中善用芳香之品投脾所喜,醒脾健脾,悦脾健胃,消胀除痞,醒脾助运。若脾胃困弱失达,则易使清阳不运,而致饮食不思,当以芳香之品醒中益气,以激发脾胃升降之功。

(四)芳香暖脾温中

芳香中药以其温燥之性,温中行滞,化湿和胃,中焦得温则痛势减退。《药性论》提出砂仁:“主治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温里药中如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花椒等芳香之品,此类药物味辛热,气芳香,故其温通之力较强,可治疗阴寒痼结、脘腹疼痛等证。药如肉桂,因其性味辛甘大热又具芳香之气,故其功擅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如《玉楸药解》曰:“肉桂,温暖条畅,大补血中温气。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气,善行滞结,是以最解肝脾之郁。”

芳香药物能够使气机运畅,芳香醒脾、启脾、健脾、悦脾,宣脾胃壅遏而散其所苦,常通过配伍芳香药物用来治疗脾胃疾病。芳香药物行中焦正气,宣壅滞之湿浊,脾胃失常者,均可佐以芳香之品加减运用。凡欲治病,必借胃气以行药。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脾健胃旺”尤为重要,脾虚胃弱则纳运失常,将影响药物吸收,因此遣方用药应顺应脾胃之势,投脾所好,佐以芳香醒脾之品,使其补中有通,补而不滞,胃气强助药力行。但芳香药物辛温香燥,易伤阴耗气,耗血伤津,暂服无碍,久服亦有伤,临证应用当知其禁忌。

四、芳香开窍论

“窍”为体内诸脏腑与外界沟通联系桥梁,是人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盛衰的外在表现。古人将人体中的窍称为“五官”“七窍”“九窍”。窍沟通人体内外,包含着其中的通路、关口。《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七窍的畅通与否反映人体内脏腑的盛衰。平人脏腑健旺、精气冲调,窍道得养,则开合排泄有常。

(一)芳香宣鼻窍、毛窍

六淫侵表,卫气被郁,毛窍开合失司,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多见汗出异常,鼻塞流涕。《类经·疾病类》曰:“涕出于鼻,肺之窍也。”治疗时常伍味辛气香之品,因其芳香善走肌表而开毛窍、发腠理,使邪从肌表而走。

(二)芳香通心窍

心主血脉,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血化神,维持人体正常生命、精神活动。若痰迷心窍,闭阻神机,心神不守,临证常见癫、狂、痫等证。药物功擅芳香开窍其性多辛散走窜,通脏腑、开窍道,不但醒神开窍,其芳香之气味还有助于宣化痰浊。《温病条辨》曰:“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清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身热不恶寒,已无手太阴证,神气欲昏,而又时时谵语,谨防内闭,故以芳香开窍、苦寒清热为急。”若体内痰、火、饮、瘀邪人心脉,阻滞传导,致血脉痹阻,阳(心)气不通,出现心悸、胸痹等证,皆可以芳香开窍药物对其进行治疗。

(三)芳香醒脑窍

“脑为髓海”,为“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脑窍闭塞,清窍不明,神机失用;邪气壅甚,神明失用;脏腑失调,官窍不灵;髓海亏虚,脑窍失充,甚则厥脱。脑窍开阖障碍,形神俱病,引起脑病及全身变疾,临证常见神昏谵语、不省人事、痉厥动风等症。清代医家王清任认为“鼻通于脑,所闻香臭皆归于脑”,芳香之品走窜通脑,开窍醒神。如麝香走窜之性甚烈,开窍通闭之功较猛,均与其性味辛香温通有关。苏合香丸用于中风、痰厥、气厥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面色青白,苔白,脉沉迟的寒闭证,亦离不开其中适宜得当的芳香药物配伍。

(四)芳香通下窍

药通下窍多为苦寒泻下、甘淡渗利之品。然下窍之疾,有因下焦湿盛,浊阴不出或湿邪闭塞于下,窍道不利。脾阳下陷,脾湿下流,闭塞下窍,郁遏下焦阳气升发,发飨泄,淋浊,癃闭等症。因湿困下窍者,当祛其湿,可逐加芳香之品,燥湿行气健脾,恢复脾升清之用。以黄芪、升麻、柴胡、石菖蒲、木香等芳香之品补气升提,开其上窍,则小便自下。湿性趋下,湿邪为病,流注于下,病程缠绵难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欲通其下窍,当先开其上窍,上窍开,下窍自开。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