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芳香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芳香中药“能通气,能主散,能醒脾阴,能透心气,能和合五脏”(贾九如《药品化义》),多味辛或兼甘、苦,性温或凉,多归脾胃经,一般无毒。芳香中药具有芳香之气的特性,其主要性能有以下四点。
(一)芳香中药属阳,其气易散,外达头目肌表
芳香之气清正,可鼓舞人体正气,辟除秽浊邪气,故芳香中药属阳。其气易散,指其多为辛味或含辛的复合味,表现出升发、上行的特性,故《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
(二)芳香中药善行气血,内通关窍
芳香中药善行气主要表现在疏调肝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主疏泄。芳香中药多为花、叶、皮、枝等味薄质轻之品,表现出升发、上行的特性,顺应肝喜条达之性,实现疏泄气机之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芳香中药通过疏泄气机推动血行,通利血脉。关于芳香中药活血的作用,在现代药理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如陈可冀对“芳香温通方药在冠心病心绞痛防治中的古今应用”展开研究,正是着眼于芳香中药在行气血,通关窍方面的独特作用。
(三)芳香中药能化湿
芳香中药化湿主要表现在对脾气的调节。“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从中可以看出,饮人胃后,脾的散精作用极为重要,影响到整个水液代谢的正常与否。水湿痰饮积聚为病,芳香中药升发、上行的特性可使脾阳得升,脾运得健,浊阴得化,湿邪自除。
(四)无香不成方
无香不成方是对上述外达头目肌表,内通关窍,芳香化湿特性的总括。凡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之闭阻,气血津液之淤滞,皆可借芳香中药之升发、上行特性,鼓动阳气,促进气血津液流动畅通。
二、芳香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芳香中药的功效是芳香中药性能的具体体现,是随着中医临床实践逐渐总结形成的。在外感病中,芳香中药的功效主要为发散驱邪。在内伤杂病中,芳香中药的功效主要体现在调节气血运行。
(一)发散驱邪解表
芳香中药具有升发、上行的特性,能开腠理,发邪气,用于多种外邪入侵机体引起的病证。主要体现为芳香疏风解表、芳香散寒解表、芳香化湿解表。
1.芳香疏风解表 “风为百病之长”,是多种外邪致病先导,寒、湿等邪多依附风邪为患。外感病初期,病位尚浅,借助芳香中药其气易散,外达头目肌表之性能,可起因势利导、中止病情发展之功。解表药中多具芳香之品,如辛温解表药中的紫苏叶、香薷、羌活、白芷、细辛、辛夷、葱白等,辛凉解表药中如薄荷、菊花等。此类药物味辛气香,宣发卫气,开泄腠理,疏解在表之邪。
2.芳香散寒解表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侵犯人体后,机体阳气奋起抵抗。阳气本可制阴驱寒,但若寒邪亢盛,则机体阳气不足以祛除寒邪,反为寒邪所害。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症。“芳草之气美……其气急疾坚劲”(《内经·腹中论》),可促使病人汗出,从而达到寒邪得汗而解的目的。
3.芳香化湿解表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因居住湿地、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则为外湿所侵,伤及肌表、经络,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治法原宜于表散,但不可大汗耳”。芳香中药能发散祛湿,使湿邪由表汗出而解。如藿香正气散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夏季外感风寒,内伤暑湿之良方。方中藿香辛温香燥,《本草正义》谓其:“芳香不嫌其猛烈,温煦不偏于燥热,能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二)调节气血运行
芳香中药不仅能开腠理,发邪气,还可以调节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其功效主要为芳香活血化瘀、芳香理气解郁、芳香醒神开窍、芳香燥湿化痰。
1.芳香活血化瘀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周流不息循行于脉中,灌溉五脏六腑,濡养四肢百骸。一旦某种原因致使血行不畅,可造成血瘀之证。芳香中药通过宣畅气机、推动血行而起活跃血行、通利血脉的作用。如麝香,芳香之气浓烈,具有较强的开通走窜之性,可破经络之闭滞,为活血化闭之猛将。通窍活血汤以麝香与桃仁、川芎等配伍,治疗头部瘀血久留所致顽证,效果甚良。
2.芳香理气解郁气为一身之主,升降出人,内而脏腑,外而肌腠,周行全身,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情志失调,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节,或寒温不适时,均可引起气机升降失常。概括起来有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类。芳香中药的升发特性,具有舒畅气机的作用。如香附,气香辛散,行气调经止痛,被李时珍誉为"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广泛应用于妇科疾患中。
3.芳香燥湿化痰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不运,津液停聚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转化,均可聚湿生痰。如《景岳全书》所说:“脾家之痰,则有虚有实,如湿滞太过者,脾之实也;土衰不能制水者,脾之虚也。”芳香中药多为辛香温燥之品,“土爱暖而喜芳香”,能鼓舞中焦之气,气化则湿化。
4.芳香开窍 窍,“穴也,空也”(《说文解字》),即孔窍、苗窍。窍沟通人体内外,中医学将“窍”定义为体内诸脏腑与外界相联系的通道,认为是五脏气血阴阳盛衰表现于表的外候。古有“五官七窍”“九窍”“脑窍”之说。窍疾,概分为两类:一是外邪侵袭或五脏病变上传,使诸窍受邪,局限于各窍所在之病;二是诸窍累及脑病所致。“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内伤脾胃,九窍不利”。窍疾以“通”为先,窍疾喜用芳香。
芳香开五官七窍。《神农本草经百种录》说“凡芳香之物,皆能治头目肌表之疾。”芳香中药对头面诸窍之疾尤为合适。如苍耳子、辛夷为通鼻窍专药。
芳香开前后二窍。中医认为肺位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有通调水道之功,肺气宣肃功能正常,则水道通畅;反之,则水道不畅,出现下窍闭塞之症。为此,要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应用芳香类药物,如桔梗、前胡等,少量轻投,上下气机通畅,小便自然畅通,即提壶揭盖法。此法还可治疗上焦气机郁滞、壅塞不通而致的便秘症。
芳香醒神开窍。脑为神明之所出,又称“元神之府”,主宰生命活动。脑窍之疾,痰浊瘀血夹风火上蒙清窍,神机失用,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生病变。常用芳香之品开窍醒神,如冰片、石菖蒲、郁金、麝香。麝香,辛香温通,走窜之性甚烈,开窍通闭之功较猛。“盖麝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若诸风、诸气、诸血、诸痛,惊痫、癥瘕诸病,经络壅闭,孔窍不利者,安得不用为引导以开之通之耶?非不可用也,但不可过耳”。牛黄,性寒凉,味苦气香,为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之良药。
综上所述,芳香类药物多味辛,芳香透散之效突出。可解除表邪、化湿除秽、温中醒脾、理气行滞、活血通经、开窍醒神,临床应用广泛。但芳香药物其含有挥发油,故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或入丸散,或外用。因其发散,中病即止,不可过用,否则耗散正气,以致虚损。
三、芳香中药的外用方法
(一)熏蒸法
芳香中药煎煮后,其芳香之气随蒸气溢散,作用于肌表或局部病灶,口鼻吸入起到治疗作用,一般分全身熏蒸及局部熏蒸两种。前者如唐胤宗用黄芪煮汤,熏气治柳太后中风昏迷、口噤不语、脉沉等;《本草图经》载:“以桃叶汤熏身,治疗天行。”《药治通义》载:“用红花汤熏蒸全身,治病产后暴死。”后者如《五十二病方》用“秋竹煮蒸气熏痢”;《药治通义》载皂矾汤熏肛肠,治燥屎硬结不下者:“用皂矾四两,干净桶中,将滚汤一桶倾入,令病人坐净桶上熏之,使药气直入谷道,良久结粪自化而通矣。”
(二)香枕法
香枕又称为“药枕”,是将芳香中药置于枕芯之内,或浸在枕套之中,令人在睡卧时,达到防治疾病或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药枕的使用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中,枕内装有佩兰,具有芳香辟秽、提神醒脑、养鼻的功效。《本草纲目》中亦有“酒拌吴茱萸叶袋盛蒸熟,更互枕,痛止为度”,治大寒犯头脑疼痛的药枕记载。
(三)香佩法、悬佩法
将具有芳香之气且易于逸散的药物,直接或装人袋中,悬吊或佩带于胸前居室等处,借药味挥发达到促进气血运行,辟秽除浊,防治疾病的方法。如《扶寿精方》以“陈艾、菊花作护膝,治方膝风"。《本草纲目拾遗》:“以辟瘟草(鹅掌金星草)佩带之可以辟疫气。”此外如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香囊”能辟秽浊,除体臭;民间常用艾、菖蒲等于端午节时悬挂门窗,以避疫气,祛蛇虫等。
(四)香浴法
用芳香药物浸泡洗浴,或用芳香药物以药煎煮之热气熏蒸,使芳香药物之气作用于口鼻(醒脑安神)、肌表皮肤(促进肌肤气血流行、杀灭体表寄生虫)产生疗效。香浴法是古老而又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强身治病又美容保健的方法。如《五十二病方》载:“用雷丸煮水浴治婴儿疼痛。”《金匮要略》用“百合煎汤洗浴治疗百合病”;《小儿药证直诀》用“乌蛇、青黛、白矾、朱砂、麝香、全蝎、桃枝等煎煮洗浴,治肥儿发热”。
(五)香熏法
用一些芳香气味且容易燃烧的药物制成烟熏剂,用时点燃,去其明火,熏其患部或居室防治疾病的方法。如《本草纲目》用“巴豆研烂,绵纸包,压取油,作捻点灯,吹灭,熏鼻中,治中风痰厥,气厥,喉痹,牙关紧闭”;《救生苦海》取“蒜便阴干,以火盆置微火,将梗投入,移火盆于木桶中,令患者坐熏之(肛),四周以衣被塞紧,勿令走烟,以治痔疮”;《太平圣惠方》将“蛇床子烧烟于瓶中,口含瓶嘴吸烟,其痰自出”;崔知悌治久嗽“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铛下着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取烟吸之。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纸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如是五日一为之”。
(六)涂抹法
将具有芳香之气的药物制成一定的剂型涂抹于皮肤或头发,使皮肤滑润,头发乌黑。如《文选·宋玉(神女赋)》云:“沐兰泽,含若芳。”(兰:兰草,若:杜若,芳草名),即以兰浸油涂发,它不仅可使头发润泽,而且芳香扑鼻,具有止痒的作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载“香发散”,用零陵草、玫瑰花、辛夷、檀香、苏合油、山柰、白芷等性温气雄香烈之品以温通肌窍,辟秽浊,香发之中又可防头发早白。该书还载“加味香肥皂方”用檀香、木香、丁香、广零陵香、麝香、冰片、白莲蕊、花瓣、皂角等研细面制成香皂,洗沐用之,既涤垢腻又润肌肤。
(七)取嚏法
将具有浓郁芳香之气的药物研极细粉末,吹入病人鼻腔或将药物搓揉后吸闻吸香气,使其香气刺鼻取嚏,通关开窍。如《卫生简易方》以“细辛、牙皂各少许,用芦管吹鼻中,使喷嚏”,治疗中恶卒然昏迷,口噤不语等。《幼幼新书》以“牛黄等吹鼻取嚏治疗小儿急慢惊风”。
(八)泥墙芳屋法
将具芳香之气的药物与泥和合,粉饰墙壁。或用具芳香之气的木材制作栋梁及家具、车具等。如古代高官达贵之人常以花椒与赭壤泥壁,用兰装饰屋内,即椒房兰室,用桂材为栋梁,用降香木制做家具,用辛夷木制造车具,此以其芳香之气怡神悦志,洁净空气。
总之,芳香中药外用治疗疾病,是古人长期实践的总结。由于芳香中药具有作用迅速,能直达病所等特点,故可治疗多种疾病。西医学也认为利用药物之气外用于口、鼻、皮肤后能直接作用于某些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